中文名称:集宁师范学院学报杂志
刊物语言:中文
刊物规格:A4
主管单位: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
主办单位: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
创刊时间:1980
出版周期:季刊
国内刊号:15-1360/G4
国际刊号:2095-3771
邮发代号:
刊物定价:172.00元/年
出版地:内蒙古
时间:2025-04-03 13:16:00
2024 年秋,新版《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》在全国投入使用。新教材编写工作基于多年课程、教材、教学研究及一线调研开展,从 2021 年初启动至 2024 年 6 月基本完成。期间,编写组多次组织编写会、审稿会、征求意见会、审读会,历经多轮审核与修改,上百名专家、教师参与审稿,上千名学生参与试教,不断优化完善。新教材充分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内容。其依据《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(2022 年版)》,在继承原教材优点的基础上创新,全面落实核心素养。下面,将从教材内容变化角度,对初中生物学新教材的几个关键点进行介绍。
整合内容,调整框架体系
教材需体现课程标准要求,为此,其框架体系和章节安排作出相应调整。
教材框架体系的变化
与原教材相比,新教材框架体系变化显著。原教材以 “人与生物圈” 为主线设置八个单元,而课程标准不再强调该主线,主要遵循学科知识逻辑安排七个学习主题,并明确提出 “学习主题为框架”“内容聚焦大概念” 的课程理念。新教材据此以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为主线,同时兼顾学生心理逻辑,从微观到宏观、个体到群体、多样性到统一性等视角,设置六个单元,分别对应课程标准前六个学习主题;学习主题七 “生物学与社会?跨学科实践” 的活动融入六个单元中。考虑到学生对个体层次生命现象较为熟悉,且细胞结构和功能知识是理解生命活动的基础,教材第一单元先介绍 “生物和细胞”,从个体引入微观细胞,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。第二单元介绍宏观的 “生物的多样性”“生物分类”。第三单元 “植物的生活”、第四单元 “人体生理与健康”,介绍植物和人这两大类群生物的生理活动。在此基础上,教材内容上升到生物界共性,第五单元为 “生物与环境”,介绍生物与环境关系。第六单元为 “生命的延续和发展”,涵盖生物生殖、遗传、变异、进化等内容,该单元最后一章将进化与生物多样性联系起来,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结尾。
教材章节安排的主要变化
新教材七年级上册有两个单元。第一单元包括三章,对应原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、二单元。第二单元 “多种多样的生物” 集中讲授生物类群,包含藻类与植物类群、动物类群、微生物,之后介绍 “生物分类”。
七年级下册同样有两个单元。第三单元 “植物的生活” 由两章组成,第一章介绍被子植物一生,第二章介绍植物体内物质和能量变化。相较于原教材,这两部分内容学习时间后调,难度降低,且七年级下册于春季学期使用,此时我国天气回暖、万物复苏,便于获取植物实验材料,利于开展实验。
由于课程标准 “人体生理与健康” 学习主题容量大,一册教科书难以全部承载,新教材将其分为两部分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“人体的生理与健康(一)” 介绍人的生殖和发育、人体营养、呼吸、体内物质运输、废物排出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“人体生理与健康(二)” 介绍人体生命活动调节、健康生活。其中,第一章 “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” 增加运动系统内容,原教材 “动物的运动和行为” 整体删除。第五单元为 “生物与环境”,增加生态安全相关内容。
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 “生命的延续和发展”,部分章节变化较大。第一章 “生物的生殖” 改变原教材写法,从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角度介绍;第四章安排生物多样性内容,渗透生物多样性是进化产物,进一步强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态度责任,增强德育功能。
优化活动,全面提升活动育人功能
探究实践是生物学重要研究方法与学习内容,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,新教材着重优化探究实践活动。
活动名称及数量的变化
教材活动主要包括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。考虑活动定位及初高中衔接,对活动栏目名称进行整合。科学探究活动主要有三类:“观察?思考”“分析?讨论”“探究?实践”。“观察?思考” 和 “分析?讨论” 通常无需学生动手操作。“观察?思考” 一般配有插图,学生通过观察插图(或教师提供的模型、挂图、演示实验等)分析、回答问题,理解相关内容;“分析?讨论” 则提供资料,学生分析资料、回答问题以理解内容。“实验?探究” 涵盖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活动,需要学生动脑动手。科学探究活动还有调查、设计,如调查本地区某种生物资源。这些活动各有侧重,统筹实施,可全面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素养。实践活动有综合实践项目、模拟实践、课外实践等。综合实践项目共 8 个,全面落实课程标准 “主题(七)生物学与社会?跨学科实践”。八年级上册设置 “模拟心肺复苏和包扎止血” 模拟实践,考虑到练习心肺复苏的条件限制,教材突出 “模拟”,让学生借助人体模型开展活动。课外实践有 10 个,供学生课后拓展。教材还设计 “思维训练”“试一试” 等活动。
围绕重要概念和核心素养设计活动
探究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新知、建构概念、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。新教材优化设计,使活动围绕落实重要概念、发展核心素养展开。例如,概念 1.1.2 为 “动物细胞、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、细胞质、细胞核等”。为落实这一概念,“植物细胞” 一节安排 “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” 实验。开展此活动,可提升学生观察、装片制作、显微镜操作等能力;在科学思维方面,训练分析、比较、归纳、抽象等逻辑思维;在概念学习上,帮助学生认识植物细胞结构。活动结束后,教材给出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,图文结合介绍,助力学生建构植物细胞结构概念模型。随后,“动物细胞” 一节通过类似活动让学生建立动物细胞结构概念模型。在此基础上,单元末安排综合实践项目 “制作细胞模型”,既能巩固学生头脑中的细胞结构概念模型,又通过制作物理模型,培养探究实践素养、工程思维、创新思维,加深对建模这一跨学科概念的理解。
提高活动的探究性
为提升学生探究积极性与探究活动力度,新教材采取多项举措。一是创设情境,激疑生趣。情境是认知活动基础,优质情境能让学生产生疑问、激发兴趣,从而提出问题或确定任务。比如,综合实践项目 “栽培一种植物,探究所需的环境条件”,创设同学家人因浇水过多致植物死亡的情境,引导学生思考、提出问题,确定项目任务。二是增加或调整部分 “实验?探究”。将 “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状况” 由演示实验改为探究,增加 “观察草履虫并探究其趋性” 实验,并要求探究草履虫趋性,提高了探究要求。三是在部分活动中丰富内容 。
教材内容全面更新
新教材与时俱进,全面更新内容。一方面,及时反映生物科技新进展,引入如基因编辑技术在作物改良方面的应用、新型药物研发成果等前沿信息,拓宽学生视野,使其了解生物学领域的最新动态。另一方面,特别充实我国科技进展和科学家故事,如我国科学家在水稻基因组研究、人工合成淀粉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,以及袁隆平等科学家为农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,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。同时,对科学史内容进行核实,确保教材内容准确无误,与时代发展同步。
作业设置指向核心素养评价
新教材作业设置紧扣重要概念和核心素养评价,呈现层次性与情境化特点。在层次性方面,设计基础、提升、拓展等不同难度层级习题。基础题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基本概念与知识;提升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,锻炼思维能力;拓展题则鼓励学生拓展知识视野,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。在情境化方面,习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、生产实践,我国科技成就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。如结合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,考查学生对微生物知识的理解;以我国航天生物实验为背景,设置关于生物变异的问题;引用古诗词中涉及生物的描写,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解读,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,发展科学思维、提升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。
版式设计和插图全面更新
新教材在版式设计上更加科学合理,页面布局清晰,文字排版疏密得当,便于学生阅读与学习。章节标题、栏目名称等醒目突出,重点内容以不同字体、字号或颜色加以区分。同时,插图全面更新,采用大量高清、逼真、美观的图片,涵盖实物图、示意图、模式图等多种类型。实物图真实展现生物形态、结构与生活场景,如动植物的生态照片;示意图简洁明了地呈现生物生理过程、实验步骤等,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;模式图则突出生物关键特征与本质属性,如细胞结构模式图。这些插图不仅提升教材美感,还能辅助文字内容,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,激发学习兴趣 。